历史
登录
日本投降前,因翻译官一句乌龙,60万百姓死于非命,日本差点亡国
众所周知,在外交场合上,翻译乃是最重要的一环。他们翻译的精准度,直接决定双方国家的态度和立场。倘若翻译失误,直接影响是造成双方曲解意思,发生误会。往大了说,还能影响两国关系,甚至说是改变国家命运。



二战时期,就曾经出现过一起翻译乌龙事件,因为这句翻译,60万日本国民葬身火海,还差点让他们亡国。究竟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切,都得从二战末期说起。随着盟军在欧洲战场全面胜利,德国纳粹宣布投降。此时,二战的法西斯轴心国只剩下了日本,为了督促日本主动投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公告主要内容是劝诫日本认清局势,放弃抵抗,避免更多生灵涂炭。



看到这份公告后,日本军部高层也是意见不一,讨论异常激烈。有人认为可以投了,有人认为应该血战到底,为此,军部还特意开了个会。最后商讨出来的结果是,希望苏联能帮日本从中调和一下,能争取他们和同盟国和平谈判。

会议结束后,时任日本首相的铃木贯太郎随即开了新闻发布会,表明了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看法。随后,这段话被日本翻译官翻译成了英文,传遍了整个国际社会。



翻译官是这么翻译的“这次所发布的公告中的内容与开罗会议中的言论是所差无几,因此这份公告对于日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是可以完全忽略的。本国为了最后的目标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坚持战斗。”

单从这段话来看,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可以说是全盘拒绝,甚至扬言要战斗到最后一刻,气焰还很嚣张。看到铃木贯太郎说出这样的话,同盟国自然很是气愤。为了给日本点颜色看看,没多久,美国便在广岛和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威力之巨大,令全世界震惊。



算上后期辐射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截止到今日,受到这两颗原子弹波及的日本遇难民众已多达60万。而这一切的源头,全在于日本政府发表的对《波茨坦公告》的态度声明。

日本因此也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对当时的声明是这么阐述的,他说日本没有对公告表示明确拒绝,只是短时间内无法立刻做出回应,当时只是希望能不理会公告,再观望一下事态的发展。



对此,很多同盟国都不买账,大部分人觉得铃木贯太郎只是为被两颗原子弹消灭的60万同胞找台阶下。还有一部分则认为,或许铃木贯太郎没有撒谎,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出在了翻译身上。由于翻译的问题,才导致同盟国误会了日本的意思。

于是,有好事者找到了当年铃木贯太郎发言的日文原稿。的确是翻译上出现了偏差,铃木贯太郎的原意是“对于这个公告不予回复”。但被翻译后,发布出去的成了“对于这个公告完全忽视”。



而这份翻译再传递到国际社会时,又被进一步曲解,变成了日本政府“完全不接受这份公告”。同盟国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层含义,也难怪美国会对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

不过,在日语里,“不予回复”和“不接受”往往是一个意思,说白了,铃木贯太郎是个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人,他以为这样的回答既可以稳定国内百姓,还能安抚同盟国的情绪。结果被翻译官坑了一手,按自己的理解翻译成了英文,最后才成了这样一出乌龙。



而这起翻译失误也造成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伤亡,铃木贯太郎的60万日本同胞葬身火海,还差点让日本给亡了国。可见,在外交场合上,翻译精准有多么重要。当然,前提是作为发言人,自己首先得把话讲清楚,切忌模棱两可。像日本政府这种又当又立,妄想两头全占的发言,必将会反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