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登录
美陆海通用反导系统对我军有何借鉴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触即发的核大战阴霾下的美苏两国相继开始研发能够保护自身免受敌方核导弹打击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60年代初,两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开始开花结果,其中苏联于1965年在莫斯科附近部署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导系统——A-35;而美国则在两年后推出了一项旨在保护美国各主要城市免受核导弹打击的Sentinel项目,而这一项目便是今天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前身。


1972年,关系有所缓和的美苏两国为了防止双方进入无休止的核武/反导军备竞赛而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最多只能部署2个反弹道导弹阵地群(ABM complexes),而每个反弹道导弹阵地群部署的反导导弹数量则不能超过100枚。不过由于反导项目的开销过于巨大,两国均没有部署第2个反弹道导弹阵地群。于是两国又在1974年对条约进行了修改,将条约规定的反弹道导弹阵地群数量降低到了1个。

2002年,布什政府宣布退出《反导条约》。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美国导弹防御局(MDA)的成立。在退出《反导条约》后,美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了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完善、规模最大、保护范围最广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美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MD)。目前,美国的NMD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致力于防御短距离战术导弹(包括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和装备了标准-2、标准-6防空导弹的宙斯盾系统;致力于拦截中程弹道导弹的终端高空地区防御系统(THADD,即“萨德”系统);致力于在飞行中段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地基中段防御系统(GMD)和装备了标准-3导弹的宙斯盾系统。此外,美国人还曾经研发过一种致力于拦截处在上升段的弹道导弹的机载拦截系统,不过这一项目已经被取消。

可以看到,美国NMD体系的组成部分十分复杂,且不同组成部分间的功能有所重复而兼容性较差。这无疑会导致NMD体系的运作效率降低,并进而提升其开发和运营成本。举例来说,海军宙斯盾系统使用的标准-2、标准-6防空导弹和陆军使用的爱国者系列导弹功能基本重叠,但美国海军和美国陆军却要为同一个需求买两份单。

短程终端导弹防御如此,远程中段导弹防御亦是如此。目前美国陆基中段反导使用的拦截导弹为GMD。发射后,两级固体火箭能将动能杀伤战斗部以极高的速度送入高层大气。由于高层大气稀薄,导弹的动能战斗部将无法通过气动部件进行精确控制。为此,美国人还在战斗部上安装了4台火箭发动机来精确控制战斗部的飞行姿态和轨道。

GMD弹长为16.61米、弹径1.28米,发射全重21.6吨,单从体量上看,其已经与一枚中程弹道导弹无异。这样体量的导弹,当然无法整合到海军现有的垂直发射系统中。毕竟美国海军绝大多数舰艇装备的垂发系统都是533毫米口径的Mk41,哪怕把GMD切成七八块都未必能塞得进去。而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垂发虽然口径够大,但长度却不够,所以GMD导弹暂时还没有“下海”的条件。此外,受《中导条约》以及美国陆基固体洲际导弹发展水平的限制,美军暂时还没有直接就能拉来用的TEL发射车,所以现阶段GMD导弹还只能在固定的发射井中发射。


既然陆基中段反导导弹一时半会还下不了海,那么海基反导导弹能不能上岸呢?美军还真有这个打算。美军现役的标准-3型海基中段反导导弹是从标准-2增程型发展而来的,至今已经服役了4个型号,分别为:标准-3 BLK I、标准-3 BLK IA、标准-3 BLK IB和标准-3 BLK II。此外,标准-3 BLK II的升级版本——与日本联合研发的标准-3 BLK IIA研制进度喜人,已经临近部署。而这种导弹也是标准-3家族的最早的一种专用海陆通用反导导弹。

由于标准-3型本身就是从标准-2型防空导弹发展而来的,且需要塞进海军通用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那么其弹体尺寸就必然不可能太大。然而较小的弹体必然会导致导弹的射高、射程和战斗部动能较小,从而使其作战效能较陆基反导导弹更弱。这意味着其并不适合机动性较差,机动范围也非常有限的陆基反导部队。这也正是导致陆海基中段反导最初“分家”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标准-3 BLK II/IIA型号使用21英寸(533毫米)直径的主弹体替换了之前承袭自标准-2的13.5英寸(343毫米)直径主弹体。

由于主弹体加粗,标准-3 BLK II和BLKIIA的条型弹翼也相应的变小了。这种我们俗称为“边条翼”的导弹弹翼常见于各种类型的防空导弹上,而少见于其他种类的导弹。这主要是条型翼本身的气动特点决定的。在导弹的攻角较大时,这种条型翼可以充分利用翼体干扰来提高升力,并进而提升导弹的射程,因此其非常适合需要飞行时攻角较大的防空导弹和反导导弹。此外这种弹翼,本身结构强度好,还可以与加强筋配合使用,所以尤其适合需要做几十G机动的防空导弹。

当然,作为一种低阻力弹翼,条形翼也完全可以用在超音速巡航导弹上,比如欧洲英仙座超音速巡航导弹就采用了这样的气动设计。不过由于巡航导弹不强求整体结构的中心对称,对可用过载和弹体纵向强度的要求也没有防空导弹那么高,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像防空导弹那样超小展弦比的条型翼,而是会选择展弦比稍大、长度稍短的条型翼。此外,由于底层大气密度较大,弹翼阻力较高,所以超音速巡航导弹通常不会像防空导弹那样加装四片条型翼,而是会选择只在水平方向上安装两片。

不过,标准-3 BLK IIA属于典型的“被垂发容积限制了想象力”的妥协产物。条形翼和加强筋的存在虽然能让标准-3 BLK IIA在大气层内获得较好的气动特性从而延长其射程,但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导弹的阻力和死重,使导弹的最大射高和速度有所下降。为了真正解决标准-3家族的问题,美国人还曾经研发过一款名为标准-3 BLK IIB的陆海共用反导导弹。

与BKL IIA相比,BLK IIB最大的特点是“放飞了自我”,取消了必须兼容现役Mk41垂发系统的限制,从而采用了更加粗壮的弹体和助推器。由于弹体加大,燃料增多,标准-3 BLK IIB也不需要再通过弹翼提供的升力来辅助滑翔。于是BLK IIB还同时取消了弹体外部的加强筋和条型翼,这也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款小号的GMD。唯一的问题只是,在美国海军唯一使用Mk57垂发系统的朱姆沃尔特级确定不会继续量产、且伯克3型确认将继续使用Mk41垂发后,这种粗壮的导弹也同时失去了存在意义。

然而,墙里开花墙外香。虽然这种“小型GMD”与美军是基本无缘了,但我军却完全可以参考其模式研制我们自己的“小型GMD”。一来,我军的850mm垂发容积是美军Mk41的两倍以上,完全可以容纳这样一款导弹;二来,由于长期重视陆基机动导弹的发展,我军有为数众多的,可以直接拿来运载反导导弹的TEL车。这可以充分发挥中小型反导导弹的机动性优势,而弥补其射程上的劣势。当然,配套设施齐全也只是说我军类似导弹的研发和部署成本会低廉一些,想要真正开发一款陆海通用的反导导弹,没有过硬的固体火箭技术、制导技术还是不行的。而这才是未来我们能否看到中国自己的陆海通用反导导弹的关键所在。